節目單
時長 90 分鐘 包含中場休息
1.
斯克里亞賓《大提琴與鋼琴浪漫曲》 斯克里亞賓(1872–1915)是俄羅斯作曲家與鋼琴家,作品以創新的和聲與結構著稱。其早期創作受浪漫主義影響,後期作品則融入神秘主義與哲學思想,形成極具個人特色的風格。 這首原為圓號與鋼琴所作的《浪漫曲》(1899年)體現了作曲家早期的浪漫主義特質,旋律抒情而富有表現 力。 由於圓號與大提琴音域相近,改編後的大提琴版本迅速廣受贊譽。大提琴溫暖的音色與表現力不僅賦予作品不同的情感層次,更使技術段落更易駕馭,充分發揮了樂器優勢。 斯克里亞賓才華洋溢,通過音樂傳遞複雜心緒,展現了作品的情感深度,為室樂經典作品集作出了重要的貢獻。樂曲常以大提琴醇厚的音色為主導,鋼琴則以支撐性角色與之交織,形成美妙的音樂對話。多年來,大提琴改編版本已成為室樂經典曲目之一。
2.
佛瑞《悲歌》Op.24 深受父親新喪之痛影響,佛瑞於1880年創作的《悲歌》傳遞了失去與懷緬這震撼人心的主題。事實上,佛瑞十九歲時便經歷了喪母之痛,這些人生悲劇深化了他作為作曲家的情感厚度,促使他在音樂中尋得表達深摯情感的慰藉。 這首為大提琴與鋼琴而作的凄美作品,通過大提琴的抒情與鋼琴的細膩,讓旋律和伴奏既流動又如對唱般呼應與互動,展現出動人的器樂對話。 開篇旋律既令人心碎又充滿美感,邀請演奏者探索大提琴的情感疆域。正因如此,《悲歌》成為室樂的常演曲目,其跨界的感染力更催生了多種改編版本,彰顯古典與當代語境中的永恆魅力。
3.
布拉姆斯《第一大提琴奏鳴曲》Op.38 布拉姆斯向來偏愛溫暖柔和的中音樂器,所以選擇大提琴作為鋼琴搭檔再合適不過。這部作品前三個樂章寫於1862年,正值布拉姆斯二十出頭之時,後擱置至1865年才補寫終樂章。但到了1866年出版時,作曲家刪去了慢板樂章,形成現存的三樂章結構。 此奏鳴曲題獻給大提琴家約瑟夫·根斯巴赫爾(Josef Gänsbacher)。傳聞二人合奏時,根斯巴赫爾曾抱怨鋼琴聲部過強淹沒大提琴,布拉姆斯卻戲謔道:「你該慶幸!」 事實上,根斯巴赫爾的抱怨不無道理,因為在某些段落中,大提琴確實需要在鋼琴織就的濃重音韻與強音中奮力突圍。不過,開篇「不過分的快板」籠罩著深沉的陰郁色調,大提琴異常低沉音域的運用賦予整個樂章獨特的憂郁美感。 作為巴哈的仰慕者,布拉姆斯在終樂章向他致敬。 但將賦格與奏鳴曲式精妙融合的,正是布拉姆斯的天才手筆——他以奏鳴曲框架內構建出如此精湛的賦格,這本身就是其非凡才華的明證。這部布拉姆斯現存最早的二重奏鳴曲,實為非凡傑作!
4.
馬斯內 《泰綺絲冥想曲》 《泰綺絲冥想曲》是法國作曲家馬斯內為歌劇《泰綺絲》轉換去第二幕時所作的樂器間奏曲。歌劇的第一幕描述一名僧侶與美麗的交際花泰綺絲對峙,企圖說服她放棄奢華與享樂,並尋求神的救贖。接下來作曲家以此冥想曲帶出泰綺絲回想過去,並引導去下一幕,描述泰綺絲答允跟隨僧侶前往沙漠的場景。此曲音韻細膩而吸引人,所以不但廣受讚譽,至今仍然非常有名及為人喜愛。
5.
米亞斯柯夫斯基 《A小調大提琴奏鳴曲,作品81 》 作為作曲家、樂評家及音樂教師,米亞斯柯夫斯基雖然非常優秀,但相對同時期的音樂家如蕭士塔高維契和普羅高菲夫等,米氏不但名氣較小,而且他的樂曲現今也鮮有人演奏。《A小調大提琴奏鳴曲,作品81 》是米氏晚年的作品,為好友羅斯托波維契所創作。抒情的浪漫派後期風格,並沒有20世紀中期常見的不和諧音和無調性音樂的痕跡。憂鬱又如歌的音樂表現力豐富,優美而流暢,讓聽眾浸醉於溫柔夢境後,再以熱情的旋律結束。 第一樂章是常見的奏鳴曲格式,但由於沒有清楚區分不同展現部分及主題,製造了流動如波而夢幻的感覺。進入第二樂章如歌的慢板時,由優雅的華爾茲開始,隨著轉換和絃而改變了不同音調,音樂慢慢由寧靜安穩變得熱情。最後,第三樂章輪舞曲帶來更強烈的音樂對比和一連串驚喜。在整首奏鳴曲中,主題旋律好幾次重現,雖然當中綴以相對輕鬆的部分,但仍然一直推 動著音樂整體的步伐,影響力持續不斷。《A小調大提琴奏鳴曲,作品81 》把當時前蘇聯共產黨要求的音樂傳統,包含於米氏細心創作的簡潔旋律之內,讓他安然免於審查之難。此奏鳴曲的出現正正是回應當時有名的「音樂決議」,因為共產黨曾特別針對米氏、普羅高菲夫、蕭士塔高維契和哈查度量,批評他們精於創作繁複的音樂。
香港大提琴家協會保留更改節目及表演者之權利
